給中國人一團面,不同地區(qū)的人會給你做出口味截然不同的味道來。蘭州牛肉面、北京炸醬面、山西刀削面、四川擔擔面、吉林延吉冷面、河南燴面、杭州片兒川、昆山奧灶面和鎮(zhèn)江鍋蓋面……還有與今天主題相關的武漢熱干面。
眾所周知,最近的新冠病毒疫情在全國各地肆虐,以湖北武漢最為嚴重,舉國上下面臨巨大挑戰(zhàn)。來自全國各地的醫(yī)護人員簽下“生死狀”出征武漢,四面八方的醫(yī)療物資、生活物資也在向武漢和湖北其他市縣聚集。事實上,除了外在的醫(yī)護救援、生活幫助,戰(zhàn)勝病魔更多的還需要來自全國人民的團結和共鳴。尤其是對于官方媒體來說,除了需要按部就班地發(fā)布疫情信息外,對大眾的教育和感化也尤為重要。
1月31日,人民日報的微博、微信先后推出了一組全國版海報,攜各省特色美食給 “武漢熱干面” 加油,以最有煙火氣的應援,為武漢鼓勁!雖然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月,但當人們提起熱干面的時候,心中除了本能的想到美食,更多的是一種對武漢同胞的牽掛和鼓勵。
一起再來重溫一下這組溫暖的海報吧~
點擊查看項目詳情
也許在廣告行業(yè)看來,它的設計并不是那么精美,創(chuàng)意也不夠新穎,但這組海報的價值不僅僅是為了美和創(chuàng)意,還代表著來自全國各地人民的鼓勵。
對于網(wǎng)友來說,以地域特色美食代指地區(qū)的話語方式,一方面可以盡情發(fā)揮網(wǎng)民想象力和“美食搜索力”,對美食的腦暴,就是對熱干面的鼓勵。無論是作為武漢同胞還是其他省份的系情人,看到這些暖暖的話語,應該都會心生熱血和感動。另一方面,在當時嚴峻的疫情形勢下,微博網(wǎng)民情緒像一根緊繃的皮筋,生硬的鼓勵加油有失人情味且難以傳遞情緒,借美食之名的加油方式瞬間緩和了氣氛,讓極端的微博網(wǎng)民評論呈現(xiàn)出向好的形勢,并且隨著海報的傳播,溫暖也不斷向更多的人傳遞。
就在1月31號當晚,我在朋友圈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張由“熱干面加油”衍生的網(wǎng)友作品,比起官方的多圖海報,這一張圖更加充滿故事性,讓人看完不禁淚濕眼眶。
熱干面同學臥病在床,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同學盡管自己也受傷了,腦門上貼著創(chuàng)可貼都要戴上口罩來給熱干面加油,重慶火鍋同學、長沙臭豆腐同學、大蔥同學、煎餅果子同學、肉夾饃同學……他們都在隔著探視窗為熱干面同學默默加油。
? 陳小桃momo from 新浪微博
順著圖源,我發(fā)現(xiàn)了作者原來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表情包畫家 @陳小桃momo ,野萌君就是其代表作。從四年前野萌君第一窩(第一季)上架以來,就飽受廣大年輕用戶的喜愛,不斷累積的粉絲數(shù)量讓作者成為了一個小有名氣的漫畫博主。而這一次#全國美食為武漢加油#的微博應援中,作者的這條微博轉評贊聲量甚至超過了人民日報同標簽微博。
這一方面得益于人民日報官媒的發(fā)聲引出話題,經過網(wǎng)友的深挖偶然間得到了這張“寶藏漫畫”,作為意見領袖的作者也被動進行了二次傳播(從發(fā)布的時間節(jié)點上看,作者先于人民日報發(fā)博,并不是刻意蹭熱點借勢),另一方面也因為漫畫本身可愛又治愈的畫風,讓更多喜歡二次元的年輕人以這種溫情的方式了解到疫情,進而加入到這個為熱干面加油應援的隊伍中來。
再后來,這幅作品還被人民日報轉發(fā)點贊。
在中國,北至東北,南至廣東海南,逢人見面第一句問候語一定是“吃了嗎?”,這足以得見國人對于吃的關心和認真。
究其根源有三,其一,我國從漢代就有“民以食為天”(出自《漢書·酈食其傳》)、“吃飯皇帝大”的說法,因為戰(zhàn)亂、貧窮、瘟疫和災荒等,溫飽中的“飽”一直是困擾統(tǒng)治者的千古難題,盡管如今雜交水稻的高產讓人們過上了吃穿不愁的日子,但是一旦發(fā)生了以上的情況,人們還是難免會回歸到最初的問題:“吃了嗎?”。
就比如這次的疫情形勢,牽動著全國14億人民的心,尤其是這次疫情還是因為“吃野味”導致的,這就宛如一口警鐘在人們頭頂敲響,“吃了嗎?”在新時代具備了新的含義,而不僅僅是吃飯與否,還是吃好沒有,吃完對別人對自己好不好……
其二,中國上千年的農耕文明,早已把“吃了嗎”劃歸為農耕文化的表征之一。中國地大物博,人口眾多,要養(yǎng)活這十幾億張嘴,不能只靠國家的政策和原始的耕作,還要考因地制宜的農業(yè)生產方式,以生產出更多可供消費、滿足溫飽的農產品。于是,不同氣候、地理、歷史就催生出不同的農產品,農產品加工歷經數(shù)年的演化,最終演變成了如今的八大菜系:川菜、魯菜、粵菜、蘇菜、浙菜、閩菜、湘菜、徽菜。凡此種種,都是對溫飽之后更高層次的追求,也是對“吃了嗎”更具地域性的解釋。因為一提起家鄉(xiāng),人們本能想到的第一個東西不是媽媽的飯菜,就是家鄉(xiāng)的特色美食。
在人民日報的這個項目中,熱干面作為一種地方特色美食,必然會引起全民討論積極性,客觀上增加了人們對于疫情的關注度和疫情向好發(fā)展的自信。一半是熱干面,一半是家鄉(xiāng)美食,拼成同一碗美食,有中國人最重視的團圓之意,還有“共飲一江水,同擋新冠毒”的涵義。如此一來,每個看到這組海報的受眾,都會跟著家鄉(xiāng)美食那張對號入座,產生共情效應,體會到“熱干面”同胞的疾苦,推己及人,引發(fā)共鳴,甚至進行捐贈、救援等。
其三,中國人重人情關系,“吃了嗎”被認為是最為貼心而又不失禮節(jié)的問候語。無論是達官貴族還是庶民草芥,生在世無非就是吃喝拉撒,“吃”字打頭,所以這個問候吃的一定不會出錯,也可以有很大的擴展空間。雖然可能并不是真誠想知道你吃沒吃,但熱情的問候總會消解掉見面的突兀與尷尬。
從心理學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上來說,“吃”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,人情關系中通常希望用生理需求層次的關心話術,去博得對方身上同級及以上需求層次的利益。就比如說我問你“吃了嗎?”并不是說如果你沒吃的話,我就會給你吃的或是怎樣,而是讓你留下好的印象,以便于以后有吃的會想到我……這是人情,也是人性。當然這在本文分析的案例中并無體現(xiàn),但或許你能從中思辨出一些關于人的需求和傳播之間的方法。
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“奧利給、應援、打榜”等娛樂圈用語曾多次出現(xiàn)在人民日報的微博推文中。人民日報作為一個嚴肅的機關報,為何在其正式推文中會出現(xiàn)娛樂圈才會用到的詞語呢?
首先,微博媒介的娛樂特性決定了信息發(fā)布的屬性,人民日報也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包含這些詞語,該嚴肅的依然嚴肅,一板一拍地宣布國家政策,疫情信息。只有那些稍微輕質的、展現(xiàn)新聞生活性的一面的才會偶爾有出現(xiàn),這樣做一方面有利于打破人們對于機關報呆板、不近人情的刻板印象,另一方面也為了信息的傳播更有效而不得不使用這樣的詞語,畢竟詞語本身并不是哪一個圈子專屬,詞語是為了更好地傳遞信息服務。更何況娛樂圈的受眾大部分都是年輕人,都是建設祖國的后輩力量,以受眾所熟悉的話語傳遞信息,不但在受眾接收信息時減少信息解碼的一道關卡,還可以從人情上拉近與網(wǎng)民的距離,顯得更加親和有力。
其次,微博網(wǎng)民來自全國各地、各種職業(yè)、文化水平不一,由此接收解讀信息的能力差異較大,但他們大部分以娛樂為目的在微博上聚集。當需要向他們傳遞非嚴肅性信息的時候,如果仍然以一種說教式的單向傳播方式進行傳播,跟電視廣播等大眾媒介并無不同,這一方面抹殺了微博新媒體的互動性,另一方面也抹殺了受眾互動的積極性,這對于后續(xù)嚴肅工作的開展無異于自砸招牌。
在這次為熱干面加油的項目中,人民日報深諳新媒體的特性,把娛樂圈話術運用得恰如其分,成功調動了網(wǎng)民“應援”的積極性,從根本上占領了網(wǎng)民的心智,為后續(xù)傳播奠定基礎,再一次鞏固其有溫度且嚴肅的機關報形象。
雖然泛娛樂化話語能夠拉近受眾距離,展現(xiàn)官方媒體的親和力,但是在國家和政府立場上還應該保持嚴肅莊嚴的形象,謹防娛樂化疫情等現(xiàn)象發(fā)生。比如前段時間在微博直播火神山醫(yī)院、雷神山醫(yī)院的建設過程中,網(wǎng)友以苦中作樂之名給參與建設的工地設施取名“嘔泥醬”、“藍忘機”、“土工布”等,把疫情娛樂化,對于不明事情的民眾容易造成誤解和麻痹,不利于防疫工作的推進等。
有人說,這組海拔的設計拼得有點不美麗,食物拍得一點食欲都沒有。事實上,這組海報追求的還真不是美感和創(chuàng)意,而是傾向于為受眾和傳播服務的。對于微博粉絲數(shù)1億多、微信公眾號粉絲數(shù)2千萬多的人民日報來說,這些粉絲是全國人民不同年齡、職業(yè)、階層的一個樣本抽樣,擔任著他們所在階層傳遞人民日報信息的“小喇叭”的角色,他們并不都是深諳設計美學的專業(yè)人才,也不是閱海報無數(shù)的設計大牛;比起好看的圖片展示,她們更需要的是直接的信息和情感。
所以從受眾層面來說,不給任何一個受眾設置解碼信息障礙,才是作為一個機關報所要追求的目標。讓受眾一接收到信息就能明白,并且產生共鳴,改變或加深認知,保持態(tài)度,甚至進行捐贈援助行為等,是這組海報的終極使命。
廣告前輩東東槍曾在其《文案的基本修養(yǎng)》一書中指出廣告的定義:“廣告,就是創(chuàng)作并傳播內容,來改變他人的看法或感受,以促成其行為的改變?!比绻凑丈衔挠腥酥赋瞿菢?,需要海報又要美又要有創(chuàng)意,還要能傳播出去,這對于分秒必爭的新媒體發(fā)布者來說,投資和產出的性價比未免也太低了。根據(jù)東東槍對廣告的定義,在花費時間和精力創(chuàng)作出海報之后,卻卡在了第二步“改變他人的看法或感受”。因為如果海報的創(chuàng)意過于隱晦或者受眾無法理解呢,就等于像受眾傳遞了一條無效信息,最終效果適得其反,更不要說第三步的“促成行為的改變”了。
所以,如果能夠被受眾理解,被意見領袖進行再加工創(chuàng)造,生產出更利于在該意見領域內傳播的內容,進行二次傳播,這就為官方話語的破壁、傳播擴散提供了更多可能和機會。就比如上文所提到的漫畫師 @陳小桃momo 的漫畫作品《熱干面加油》,后來還經過了其他博主的改編,雖然在版權問題上遭受一定詬病,但其在朋友圈和微博的傳播力不可否認。
當然除了網(wǎng)民的再加工,地方媒體、高校、品牌等的跟進效仿也是不計其數(shù),畢竟這種簡單的制作和創(chuàng)意,也為二次傳播減少了一些技術阻礙和受眾認知障礙。
以上從廣告?zhèn)鞑サ膫鞑ヒ暯呛褪鼙娨暯?,對案例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和分析,解讀了人民日報為武漢熱干面加油的系列海報項目,剖析了這組海報得以“品效”雙收的深層原因。希望能為讀者帶來一些收獲和思考,也希望疫情趕緊過去,希望為疫情付出的醫(yī)護及其他工作人員、患者們早日戰(zhàn)勝病魔,相約一起把海報中的美食都吃個遍。
最后,奉上這支刷屏的武漢城市宣傳片,我們一起等等武漢,武漢也等等我們,因為愛和希望比病毒蔓延得更快。
加油鴨!熱干面!
成都廣告公司用戶原創(chuàng),轉載請遵守規(guī)范
136 0806 8886【加微信請注明來意】
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(qū)天府三街1599號(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)